《音乐家》在中国公映还原历史戳中观众泪点 展现中哈音乐家架起的友谊之桥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5 月17 日起在中国正式公映,向观众们揭开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鲜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在乌鲁木齐103 电影公园,从小喜爱小提琴的刘慧琴专程来观看电影,表示对《音乐家》期待已久。 刘慧琴说:“由于冼星海后期的人生阶段对我们来说是空白的,所以很想通过这部电影来了解这段历史。” 战争年代,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小女孩卡丽娅经历着艰苦的日子,但是音乐成为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一家的精神食粮,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观看电影时,刘慧琴不时流下眼泪。影片展映结束后,她仍然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 “他隔着铁丝网望着祖国的那段,太感人了,还有卡丽娅得知冼星海病逝的消息时,哭得很伤心,在她心里,冼星海就是父亲啊。”刘慧琴边擦着眼泪边说。 影片中,中国演员胡军饰演漂泊在哈萨克斯坦的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哈萨克斯坦小演员迪纳斯饰演的哈萨克族小女孩卡丽娅,影片中冼星海与卡丽娅情同父女的戏 份多次戳中现场观众的泪点。 当天走出观影厅的张秀丽在影院大厅与朋友们回味着影片中的难忘情节。 “当卡丽娅和冼妮娜隔着时空共同唱‘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那段的时候,眼泪真是止不住了。”张秀丽说,影片中,冼星海对拜卡达莫夫说出那句“没有祖国的人像没 有根的大树”时太震撼了,这足以说明今天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 传达中哈两国音乐创作者的互爱互助 影片《音乐家》由北京闪亮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集团(公司)联合拍摄。由中国国家一级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胡军、袁泉、阿鲁赞·加佐别 可娃、贝里克·艾特占诺夫等中哈演员联袂主演。 影片的场景回归到上世纪40 年代的中国延安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音乐成为贯穿影片故事的主线,为了制作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冼星海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 抵达苏联后不久,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滞留在苏联,1942年年底,冼星海流落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即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府阿拉木图。 影片中,音乐让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相遇,战火纷飞、举目无亲、饥寒交迫中,卡丽娅的家成为冼星海的栖息之所,卡丽娅则是称呼冼星海为“阔克”(哈萨克语中对亲近 的长辈敬称),通过用筷子、学习中文歌曲等细节展示冼星海与卡丽娅深厚的父女情。 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加上对祖国和家人的深切思念,冼星海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 年10 月,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享年40 岁。 《音乐家》以主竞赛单元影片身份亮相北京电影节,在展映期间获得中国观众的好评。这部影片的拍摄,源于2013 年9 月7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 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中,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讲到关于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与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动人故事。 2017 年,中哈两国签署合作拍摄电影协议,《音乐家》作为启动项目,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在人文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 2017 年6 月8 日,《音乐家》在哈萨克斯坦正式开机,并于当年年底完成拍摄。剧组分别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三地取景拍摄。 据悉,在哈萨克斯坦生活期间,冼星海写下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并对《黄河大合唱》等进行了修改,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这些富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在影片中得到部分展示。 Комментарии (0) |
Другие новости |
近期,哈萨克斯坦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相比前几周,得到了明显控制,但阿拉木图疫情仍然严峻。开春以来,一些当地患者走进中医楚君华在阿 拉木图杜曼区经营的诊所看病,想通过中医治疗的途径对抗病毒。 |
1 月27 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武汉考察,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图为李克强专门来到正在加紧建设、集中收治疫情 患者的火神山医院工地,勉励工人们加班加点,加快建设进度。 |
走进“岭南第一山”罗浮山 寻找能为世界带来生命希望的一株青蒿 走进“岭南第一山”罗浮山 寻找能为世界带来生命希望的一株青蒿 |
哈萨克斯坦家庭在中国 “病毒被隔离了,我们的生活在继续” |
阿拉木图,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上海外滩,少了往日的繁华,却多了一丝平静。□均由受访者提供[center] |
黑格智造自主研发的3D 打印机打印精度达25 微米,远超传统打印机的200 微米。 |
采访团在福州市的鼓岭景区、城市规划馆以及三坊七巷等地的参观中,除了触摸福建省的历史发展痕迹 外,还能感受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 |
О газете Контакты Размещение рекламы Мобильная версия | Нашли опечатку? Ctrl+Enter |
Прислать новость |